COP29日前落幕,締約國對碳交易機制獲得共識,讓討論將近十年的「巴黎協議」碳交易機制終於踏出第一步。雖然這項議案關係著台灣減碳目標能否達成,但這消息並沒有獲得台灣媒體重視...
看守德國(Germanwatch)研究室每年會針對全球主要溫室效應氣體(GHG)排放國,用所設計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評估他們過去一年表現,於11月20日於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國大會(COP29)期間公布今年評估結果。今年評估對象為63國與歐盟,前三名依往例從缺。台灣只比去年前進一名,為第60名(倒數第8),表現與過去多年相似,都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國大會(COP29)將於11月11日至22日在亞塞拜然首府巴庫舉行,會議重點在:決定「新集體定量目標」的涵蓋範圍、運作方式與財務援助總額等,商討如何提供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所需要的財務協助,所以這次會議被稱為財務COP。台灣在這議題可能有實質參與的空間。
8月底,環境部公告《碳費收費辦法》,目的是藉徵收碳費作為經濟誘因工具,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及各階段管制目標。不過,《碳費收費辦法》沒有任何罰則,讓所設的規範形同具文;台灣的碳費徵收其實只是為了應付歐盟即將上路的邊境碳稅制度(CBAM)而設置,與能否達成台灣中長期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