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兼裁判、資訊不透明 何來食安? –記「日本特定地區食品解禁輸台及輻射檢驗交流座談會」

核能議題

文|陳儒瑋

2016年11月22日下午,由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召開之「日本特定地區食品解禁輸台及輻射檢驗交流座談會」,邀集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文教基金會與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十餘個民間團體與多位專家學者,針對近來沸沸揚揚的日本輻射食品擬開放輸台政策,以及食藥署、農委會及原能會等相關部門的檢驗技術與法令規範,進行交流討論。

會議尚未開始,衛生福利部外頭就已聚集反對民眾,手持標語抗議政府黑箱作業、漠視人民健康權益,站在階梯上的成排警察則讓現場氣氛更顯緊張。好不容易通過緊戒人牆進入位於地下室二樓的會場,早就定位的媒體記者與攝影機更是將空間擠得水洩不通。

擔任會議主持人的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許輔主任一開始即特別強調,本次座談會是回應每月固定召開「食安公民團體交流會」中的提議,特別針對政府部門的邊境查驗、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的檢驗方式與法令規範進行說明,並非外界所質疑是為了「開放福島周邊四縣市食品輸台」目的而舉辦,同時表明今日所有的意見將會成為政府規劃政策之重要參考依據。

資訊公開透明應為首要之務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黃嘉琳發言時質疑,食品遭受原子塵汙染是否真的有所謂的安全容許值?自2011年福島事故後檢驗的九萬多件日本進口商品有216件遭驗出微量輻射殘留,為什麼食藥署堅持不願公布進口食品廠商、品名和銷售通路等資料,讓消費者能有選擇的機會?資訊的公開透明應該是風險溝通最基本的要求。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蔡雅瀅律師則說,在這216件產品中有1件綠茶樣本中的銫134+137含量高達321貝克/公斤,雖然符合之前370貝克/公斤的標準,但顯然跟民眾理解的「微量輻射」相差過大。此外,雖然今年檢驗出微量輻射的2項產品「綠茶」與「公魚」在主管機關的道德勸說下退運及銷毀,然而若日後有業者不服勸阻硬要進口上架,是否應該有更明確的標示讓消費者知悉?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兼任研究員陳儒瑋提出具體建議,政府表示將於十二月再度舉辦公聽會蒐集民眾與各方代表的意見,這此應記取先前三天十場的慘痛教訓,盡早設立專責資訊交流平台,事先將會議所有的相關資料,包括國際研究、風險評估報告與法令規範等等文件公告上傳,而不是當天抵達現場才能參閱資料,方有助於建立雙方平等對話的溝通機會。

獨立第三方風險評估機構之必要

當天到場參與會議的國民黨李彥秀與蔣萬安委員、親民黨陳怡潔委員,以及國民黨新北市陳明義議員針對主管機關的管制失靈、人力不足、缺乏本土風險評估、台日雙方並未啟動司法互助、以及過度仰賴日本官方數據等多個面向,提出諸多批評。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賴曉芬發言提到,立法院雖然提高五成邊境檢驗的預算,但倘若日後開放福島附近四縣市食品進口,勢必要增加人力與預算,是否會排擠其他食品檢驗項目?從2011年至今五年來,衛福部風險管理組是否針對日本進口食品進行任何風險評估報告?從行政院今年八月赴日實地勘查結果的報告看來,日本官方僅提供口頭保證安全無虞,並未提供任何可資佐證的紙本資料,如何據以確保不會發生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祕書長崔愫欣則說,台灣與韓國針對水產的檢驗標準不同,而且日本提供韓國正式的官方無輻射證明,卻不願意提供給台灣,明顯有差別待遇;台灣在福島事故後,進口的日本食品數量不減反增,不知道為政府急欲放寬標準,難道背後有什麼利益交換條件嗎?

蔡雅瀅律師提到,食藥署委由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及其輻射偵測中心之專業實驗室進行邊境食品輻射檢測,雖然官方簡報中表示國內尚有清華大學、台電放射試驗室與核二廠等單位,足以應付逐批檢驗之量能,但一般民眾對於原能會的立場公正性會有所質疑,故仍應加緊建立民間單位的檢驗能力。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則建議,政府應該直接到日本進行採樣,全程透明化,而非一昧採用日本研究,這樣才能讓民眾信服。

顯然,在歷經餿水油、瘦肉精與基改食品等食安事件後,台灣社會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早已降至谷底,加上原本民進黨在野時堅守從嚴立場,執政後不久罔顧資訊公開透明與程序正義,急於鬆綁開放的髮夾彎式政策,更讓民眾不知今夕是何夕?政府該如何從此信任困局中解套?

除了最基本的資訊公開外,媽盟黃嘉琳理事於會議前提供的書面資料中建議催生獨立第三方的風險評估機構,看來是現階段可行之計。​

建立跨領域的協同治理機制​

面對出席的各方民間代表與專家學者所提出的質疑,由於食藥署、原能會與農委會一級主管並未出席,皆由第一線執行人員分別針對技術性問題提出回應。

食藥署馮潤蘭研究員表示目前台灣邊境食品抽驗率為8%,遠較美國的2%來得高上許多,而針對日本進口的高風險食品目前是採逐批檢驗。此外,從2011年到今年驗出的微量輻射殘留產品件數,從65件、75件、52件、13件、9件到今年的2件,顯見數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原能會則再三強調,檢驗食品輻射的方法與歐盟和日本相同,對自身專業能力絕對有信心,歡迎民間團體代表前往參觀檢驗過程,方法與數據絕對透明公開。

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指出,依目前台灣法規中訂定的銫134+137標準相當嚴格,計算方式是採用終生食用日本核汙食品所得到的數值,台灣的消費者當然不可能食用到如此多的數量,因此他認為在此情況下,放心吃一輩子都不會有問題。

對此,國民黨陳明義議員則回應,那台灣民眾可以選擇不吃嗎?

顏宗海醫師更特別指出,原能會簡報中將一年中攝食魚類的輻射暴露劑量相當於接受一次胸腔X光片檢查的類比並不恰當,原因在於民眾沒生病無必要接受X光照射,但食品則是每日生活所需,兩者意義截然不同。

面對民間團體的提問,主管機關不斷的保證政府經費人力充足、技術專業、台灣標準全球最嚴與健康安全無虞,但蔡雅瀅律師發言時提醒政府面對爭議時,應該要明確臚列正反證據,而不要總是強調好的一面,卻避談可能的壞處與風險。

從三天十場公聽會的荒謬劇到今日,政府提出的各種說法與證據不斷地遭受各方挑戰,顯見新政府的風險治理思維仍停留於專家科技主流模式,不斷試圖以科學證據、耐受劑量或官員個人式保證,企圖說服民眾忽略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安全風險,溝通機制完全失靈。

針對日本輻射食品解禁政策,政府為今之計應該重啟風險評估,邀集食品、公衛、毒物、社會、法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代表,從科學、社會、文化、環境與生態等多方考量面向制定風險治理方式,才能突破目前民眾與政府間的信任僵局。

政府應有讓民眾免於恐懼的責任

福島災後不久,一部探討「基因改造」與「核能發電」兩大爭議科技為主題的法國紀錄片《改造核世界》問市,因從事基改健康風險研究而聲名大噪的法國科學家Séralini在片中疾呼,基改與核能對人類社會的共同威脅至少有三:無所不在的汙染(omnipresent contamination)、生物累積(bioaccumulation) 、產生的影響皆具有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在牽涉輻射汙染的食安議題上,更是如此。

會議當天上午,福島外海發生芮氏規模7.4的地震,再度喚醒五年前福島事故的痛苦回憶,所幸截至目前並未傳出重大傷亡事件;同時,台灣民間團體自主啟程前往福島進行環境與食品輻射的調查計畫,並隨時透過網路直播公開檢測過程。

如今民間對輻汙地區食品的戒慎疑慮其來有自,主管單位在國內食安和國際貿易談判間分寸拿捏十分重要。

新政府的治理,應讓民眾有免於食安焦慮恐懼的自由。

從三天十場公聽會的荒謬劇到今日,政府提出的各種說法與證據不斷地遭受各方挑戰,顯見新政府的風險治理思維仍停留於專家科技主流模式,不斷試圖以科學證據、耐受劑量或官員個人式保證,企圖說服民眾忽略尚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安全風險,溝通機制完全失靈。

針對日本輻射食品解禁政策,政府為今之計應該重啟風險評估,邀集食品、公衛、毒物、社會、法律、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民間團體代表,從科學、社會、文化、環境與生態等多方考量面向制定風險治理方式,才能突破目前民眾與政府間的信任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