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東京核污染的科學家們 — 受到壓力而最終被拒絕的污染研究論文(四)

核能議題

※封面圖片:日本媒體報導不溶性銫富微粒,
但未提及能在東京的空氣濾網採集到。(來源:NHK

 

追問東京核污染的科學家們
— 受到壓力而最終被拒絕的汙染研究論文(四)


文:宋瑞文/媽盟特約撰述

前情提要:在福島核災後發現的不溶性的銫富微粒,帶來未知的健康風險,然而,一篇關於東京銫富微粒汙染的論文,遭遇壓力而被期刊拒絕。


(續前文)201938日,《科學報告》期刊的編輯告知宇都宮聰等幾位論文作者,他們拒絕了論文—在經過同儕審查並接受的兩年之後。

理由是東京都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
TIRI的進一步關切,他們表示,只是借給大貫敏昭而非宇都宮聰,對於宇都宮聰論文裡的樣本也沒有檢測過,不同意論文裡說樣本是出自TIRI的敘述。宇都宮聰這才第一次看到了對他指控的確切內容。

*圖說:宇都宮聰的論文最後放在arXiv平台。(來源:arXiv



20196月,為避免宇都宮聰被指控公開論文,一位共同作者把論文上傳到arXiv平台,讓論文得以訴諸公眾。

arXiv是一個開源的資料庫,可以讓研究者發表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的論文。就一般狀況而言,發表在這裡並不理想,因為沒有同儕審查確保論文品質,但宇都宮聰的論文先前已經經過頂級期刊的同儕審查並被接受。

*圖說:福島畸形蝶研究也被日本主流媒體所忽視。
詳見文章「畸形蝶的啟示」。(來源:IndependentWHO



儘管論文算是公開了,也受到一些關注,但從它對日本公共衛生的影響程度來看,這些關注是遠遠不夠的。宇都宮聰說:「對於東京都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TIRI、東京工業大學與九州大學三家機構來說,這個結果讓他們非常開心。」


與其他研究的差異

關於銫富微粒的擴散狀況,森口祐一團隊在2021年公開了分佈圖,而宇都宮聰最早是在2016年的公開會議提出,並於2019年放上網路。

至於如何擴散到關東,森口祐一的描述是「帶著銫富微粒的航空包裹經過了東京」,而宇都宮聰的研究樣本,來自東京的空氣濾網。


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法國南特大學名譽教授Bernd Grambow說:「大家都知道銫富微粒,也有相關研究,但它不一定是經由運輸擴散的,而宇都宮聰的是城市裡的空氣濾網,沒有人真的在意這點。」

在排出到體外的速度方面,體內可溶性的放射性銫,對於
50歲的成人來說,半數排到體外需要90天。至於不可溶的銫富微粒,2017年森口祐一在接受NHK訪問時表示,可能在肺泡待上數年;而宇都宮聰的論文則指出,要35年以上才會完全溶解(deposited in the alveolar region, are completely dissolved after >35 years.)。

2011315日抵達東京的銫富微粒,很多可能已經被雨水沖走,排入下水道,但當時許多東京市民可能已經吸入。許多銫富微粒的熱點仍然分佈在福島的禁區與其他地方,而且缺乏防護,宇都宮聰說:「我們不應該能夠任意接近這些熱點。」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放射化學家
Gareth Law跟宇都宮聰,都是屈指可數的,探究銫富微粒的健康影響的研究者,他們都很難找到贊助。Gareth Law說:「在許多國家,一般贊助單位不傾向贊助那些關於核工業的題目,他們認為這些題目應該由核工業出資。而核工業可能不想贊助那些被認為機率很小的事情。」

*圖說:宇都宮聰獲頒國際地球化學學會Clair C. Patterson獎。
(來源:美國原子學家公報文章



20248月,宇都宮聰獲得國際地球化學學會(Geochemical Society)頒發的Clair C. Patterson獎,以表彰他對銫富微粒的創新貢獻;他表示:「Patterson獎對我來說比諾貝爾獎更有意義。Patterson關於鉛污染的研究幫助了世界,成為無鉛汽油的基礎。而諾貝爾(炸藥)的發明卻殺死了數百萬人。我們的堅持得到了回報。」

*圖說:2022年出版的「為何首都圈增加60萬名癌症患者?」封面。
圖片經翻譯軟體處理。來源:筆者翻拍。書籍連結



關於東京在核災後的公衛狀況,還有其他醫生或學者進行調查或研究。例如醫生三田茂在災後,給3000位以上的東京兒童做(比照核電工的)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裡嗜中性球的比例明顯減少。或者京都精華大學名譽教授山田國廣著述的「為何首都圈增加60萬名癌症患者?」(上圖)一同探究東京在福島核災後的健康變化。


※本文相關編譯與轉寫,承蒙譯者劉明揚審閱。

※延伸閱讀:離開東京的醫生 ── 福島核災後東京兒童的異常檢查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