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能源轉型進程與展望:2019年

能源萬象

關鍵字

*封面圖片:Agora Energiewende發布了德國能源轉型在2019年的回顧影片

德國能源轉型進程與展望:2019年
減碳綠能成績創新紀錄之餘的憂慮和希望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近日,Agora Energiewende發布了德國能源轉型在2019年的回顧影片,介紹了去年德國能源轉型的四個重點:

德國能源轉型進況的四個重點,資料來源



一、碳排減量成效良好,較1990年已減少35%

首先,令許多人意外的是,德國2019年的碳排來到有史以來的新低,較1990年已經減少35.2%。這個數字原先是聯合政府預估2020年才會達成的高標,但在天時地利人合等諸多有利條件加成下,最後提前一年辦到。

德國在2019年的碳排量顯著減少。


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歐洲碳交易價格大幅上升,這讓硬煤電廠的邊際發電成本超過燃氣電廠,褐煤電廠的邊際發電成本也直逼燃氣電廠,因此出現了煤改氣的燃料轉換效應,同時也讓褐煤機組出現前所未見的彈性調度能力

德國燃煤發電的邊際發電成本趨近或超過燃氣發電的邊際發電成本,造成煤改氣、
以及燃煤電廠彈性調度的情況,在2019年成為常態。


以上的燃料轉換效應,讓德國電力部門的碳排,在2019年大幅下降。和1990年相比,這個部門的碳排放量已經下降了39.1%,碳排係數更是下降了45.8%,遠遠領先各部門的平均績效。這再次驗證了有計畫性的非核減煤路徑,並不會對氣候政策造成負面影響。

相較於電力部門的卓越減碳成效,其他部門在2019年的碳排情況就不盡然理想。
比如,運輸部門的部分,SUV的銷售量在這一年有所成長、柴油和汽油的使用量
亦同。交通部門的深度低碳情境和配套政策,Agora Energiewende過去有和
姊妹智庫Agora Verkehrswende合作產製相關論述,詳細可見我之前的文章



二、綠能發電量大增,但新裝置容量岌岌可危

2019年德國能源轉型另外一個亮點是綠能發電總量達到歷史新高:這一年,再生能源發電總量為2430億度(作為參照,台灣2017年的總用電量為2614億度),較2018年成長了8%。2019年德國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40.0%、公售淨發電量46.2%,兩者也都是歷史新高。所有的再生能源類別發電量都有所成長,其中除了太陽能是因為較高的裝置容量增設之外,風能與水力的發電量成長,亦得利於有利的天候條件。


 

然而,德國能源轉型的主力-陸上風能發電機組,在2019年的成長表現卻非常不樂觀。其中一個原因是,新增陸上風能機組的成本,已經無法和太陽能在聯合競價中競爭。然而這樣的問題可以透過分開競價獲得解決。似乎,基民/基社盟在政治上的不作為、甚至阻撓新風機的建設,才是當前風能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阻礙(見本文最後一節)。

2019年,德國太陽能裝置容量新增4GW,而風能卻僅有其的一半,
遠不足以達到2030年綠能發電佔65%的政策目標。


根據Oeko Instiut的估算,要達成2030年綠能佔65%發電量的政策目標,太陽能必須至少有76-84GW、陸上風能70-78GW、離岸風能22-27GW(區間表示綠能佔60和70%的兩個情境使用的參數極值)。亦即,接下來每年理論上德國需要安裝1.65-2.46GW的陸上風能、1.43-1.93GW的離岸風能、以及2.68-3.52GW的太陽能。顯然目前只有太陽能的裝設速度落在這個區間當中。


三、成本不斷下降、燃料碳排交易法修法,發展綠能的支出可望下降

發展綠能的支出(躉購費率費用)對單位電價的影響,在2019年些微上升。這主要是因為用電量減少、以及過去躉購費率較高的裝置容量累積到接近最大值所導致。2020年發電成本支出(躉購費率費用加上批售電價費用)對單位電價仍會產生微幅增加,但隨著舊再生能源機組的20年躉購費率陸續到期,最晚在2022年就可以看到此一支出在單位電價的分項中開始減少。


 

另外,過去運輸部門與交通部門被豁免在碳交易市場之外,而沒有進行碳定價。今年燃料碳排交易法修法後,兩部門碳定價後得到的盈餘,部分規劃使用在躉購費率基金中,因此可望再減少躉購費率在單位零售電價的比例。

總的來說,德國對再生能源業者的躉購費用總成本已經來到高點,進一步的發展綠能將漸漸變得更便宜。


四、氣候與能源轉型成為德國人最關心的政治問題

2018到2019年一連串的氣候罷課和堵路運動以後,氣候與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德國人首要關心的議題,在2019年春天超過了原居榜上首位的外國人/整合/難民議題。


在這樣的浪頭下,長期主打氣候、環保、能源議題的綠黨,自然從2017年聯邦大選得票率8.9%,成長到最近幾次民調已經穩穩成為第二大黨、甚至有些時候反超基民/基社盟,變成民調中的第一大黨。

德國各主要政黨下次聯邦大選(2021年)民調移動平均


在這樣的趨勢下,德國的氣候討論已經出現本質性的改變。在2018年,對於非歐盟碳交易管轄的部門實施碳定價、或者確切的除煤日期都還是難以企及的目標,到了2019年卻成為氣候討論的基本要件。

然而聯合政府當前的氣候與能源政策,仍沒有完全反映這個政治氛圍。比如,許多基民/基社盟執政的邦,正開始加強陸上風能發電機組的距離管制,雖然這些管制標準往往比核煤等傳統電廠來得嚴格居民對風能的排斥程度也往往被過分渲染。這些不作為或拖慢綠能發展的政策令環境團體、能源轉型智庫、相關產業界等大失所望者,所在多有。

一般德國人對鄰近風能和太陽能的支持度都超過一半以上,合適選址下甚至超過60%。相較之下,德國人對鄰近地區設置核煤電廠的支持率不到30%。


2021年將是德國的大選之年,屆時會舉辦許多邦地方議會、市長選舉,並在秋天有下一次的聯邦大選;綠黨能否維持現下的聲勢,成為未來的執政聯盟成員,並將民眾對氣候與能源轉型的關心帶入聯邦政府內,將會是接下來值得密切觀察的德國政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