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7月下旬開始到現在,日本媒體不斷報導),經濟產業省籌措核電建廠預算的新制度,民眾的電費將因此上漲。為阻止此事,日本地球之友等14個民間團體在同年9月發起,名為「請停止偷偷地從國民身上徵收鉅額的新設核電費用」之連署抗議,至今已獲得2萬7千名以上的民眾響應。
看守德國(Germanwatch)研究室每年會針對全球主要溫室效應氣體(GHG)排放國,用所設計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評估他們過去一年表現,於11月20日於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屆締約國大會(COP29)期間公布今年評估結果。今年評估對象為63國與歐盟,前三名依往例從缺。台灣只比去年前進一名,為第60名(倒數第8),表現與過去多年相似,都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
日本在10月27日眾議院大選開票,擁核的執政黨自民黨遭到重挫,席次大減65席,能源政策目標為「2050年100%再生能源」的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大增50席,或將影響日本能源政策走向。
在日本政府「第7次能源基本計劃」發表之前,由企業等單位組成的「日本氣候變遷倡議」(Japan Climate Initiative)組織,在今年7月寄陳情信給首相、大臣等,希望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在2035年提高到65-80%。
「『核電成本是太陽能的幾倍?』美國最新試算顯示,新設核電成本的平均值是太陽能的三倍以上,日本政府規劃能源時,該如何因應呢?」醒目的標題與敘述,代表日本媒體對於日本「能源基本計畫」的關注。
一年一度的全國小水力發電設計大賽決賽開始,媽盟也是主辦單位之一,媽盟常務理事徐光蓉教授&楊順美秘書長蒞臨現場擔任評審!
因俄烏戰爭、日幣貶值等國內外因素,日本電價在近年漲了不少;另一方面,在電力供給大於需求時,為平衡供需,即便發了電也不用,捨棄發電量的「輸出控制」(減少發電量)卻屢創新高,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於今日舉辦記者會,駁斥近日政治操作過頭,將地震後停電以及各種斷電事故,都歸咎於缺電,甚至趁機推銷核電延役,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指出台灣核電占比不高,目前僅有6%,卻被過度放大,似乎台灣無「核」不行,政客為了推銷核電,各種缺乏專業的論述層出不窮,不但使得電力專業人士心寒,立院內淪為政治攻擊口水戰,甚至打算無視安全考量,草率修法放寬延役標準。
Schleswig-Holstein是德國最北邊的一個邦,也是德國離岸以及陸上風力能的發展重鎮。截至2023年年底,在這面積不大的邦內,已經安裝了8.5GW的陸上風力能,鄰近的北海風場也已經設置了7GW的離岸風力能。Schleswig-Holstein的再生能源發電量早已超過境內用電量,持續向南部各邦輸出大量綠電,是德國能源轉型的火車頭。
近8成民調受訪者擔心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網民最擔心空氣品質其次是極端天氣
在 “加班“ 23小時候,大會給了讓人不滿意但勉予接受的結果:逐步轉型擺脫化石燃料、2030年前再生能源增加兩倍及能源效率增加一倍,以力保守住1.5度的關卡。
雖然有22國提出2050年前《三倍核能宣言》,但沒有成為大會決議。
今年在杜拜舉辦的COP28氣候峰會,台灣有不少組織及個人與會,親赴杜拜參加COP28的環團與會者分享現場觀察與心得,分析在這兩週的國際會議中,有130個國家簽署「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倍增」,成為加速淘汰化石燃料、抑制全球升溫的最大共識之一,但台灣有部分擁核政治人物卻聲稱「核能增加三倍」為氣候峰會結論,但事實上這僅是20多國的倡議訴求,核電增三倍並非大會結論,也未被納入決議文件,與會者反駁擁核的不實謠言。
在日本被稱為次世代太陽能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受到豐田汽車、三井不動產等,不同領域的大企業重視。台灣跟其他國家也加緊研發速度,前景看好。
由京都大學投資創立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公司「ENECOAT」。對於太陽能發展的歷史有深刻的瞭解,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一般太陽能板的孰優孰劣,也有一番深入淺出的解說。
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 index)結果,今年台灣與過去7年相似,仍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今年第61名。與去年相較下落候後4名,但因今年增加4國,總計評估63國與歐盟,台灣今年排名與去年(第57名)都是倒數第7名,沒有多少改變。
近日,科學期刊Joule上出現一篇評論〈為何投資新核能對氣候有害〉(Why investing in new nuclear plants is bad for the climate),討論此時此刻發展新核能的合理性。評論的結論十分明確:新核能對解決氣候危機而言是代價過高且危險的失焦討論。
在發展太陽能多年後,日本經產省能源廳面對平地太陽能適用土地日漸減少的現況,把屋頂太陽能視為繼續發展的方法之一。而重量輕的次世代太陽能電池,又被視為拓展屋頂太陽能裝設面積的利器之一,日本各研究單位在近年不斷發表技術突破的成績。
蔡總統於兩年多前的地球日宣示台灣將於2050年進入「淨零排放」,並將此目標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此項宣示與國際趨勢看似吻合。然而從實際資料看來,台灣並沒有認真改變,「淨零」只是為博得好名的「漂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