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
自然期刊論文:核綠互斥,
並且發展核能的政策路徑無助減碳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一份研究指出,核能發電佔比和國家減碳量沒有顯著相關性。另一方面,綠能發電佔比和國家減碳量卻有顯著相關;同時,核能和綠能具有互斥性。我們應該如何解讀這樣的研究結果?
一般討論要核能還是要綠能的政策路徑,核能或綠能的支持者往往僅將焦點放在少數幾個指標性參考國家。然而,大力擁抱核能,就可以保證產出如法國般的核能機群,而不是藉口發展核能延宕燃煤除役的波蘭嗎?大力擁抱綠能,又如何能保證必然達成德國能源轉型至今的成就?
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發展核綠等不同政策路徑對於一國減碳真正的貢獻,有必要針對更多擁核/擁綠國家的歷史紀錄做一分析。因此,英國Sussex大學Sovacool教授近日發表在自然期刊的學術論文〈發展再生能源與核能的國家在碳排上的差異〉(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between countries pursu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versus nuclear power),便對這個主題有了突破性的答案。
研究內容:核綠有助減碳、核綠互斥等三種假說的各自驗證
Sovacool教授的期刊論文中,提出了三種可被驗證的假說:核能有助減碳、綠能有助減碳、以及核綠互斥。為了驗證這些假說,世界各國被分為擁核與擁綠兩種分類,並且針對兩種分類的GDP、核能發電佔比、綠能發電佔比、以及碳排等變數,做歷史資料的迴歸分析。
分析結果發現:在1990年到2014年兩個時間區間內,核能發電佔比和一國減碳量沒有顯著相關性,且兩者相關性在大多數情況下顯著受到GDP影響。另一方面,綠能發電佔比和一國減碳量則有顯著的負相關,且此相關性受GDP影響不顯著。簡而言之,分析結果否定了「核能有助減碳」假說,並且支持「綠能有助減碳」假說。

各國碳排和GDP、核能發電占比、綠能發電佔比做複回歸分析後,核能發電佔比和碳排無顯著相關,綠能發電佔比和碳排則有顯著負相關。此分析結果否定了「核能有助減碳」假說,並且支持「綠能有助減碳」假說。
至於「核綠互斥」假說,則被部分地支持:在擁綠國家,核能發電確實和綠能發電有顯著負相關,但在擁核國家就沒有如此的顯著相關。不過研究團隊有提到,後者沒有顯著性可能和擁核國家樣本較少有關。

在擁綠國家中,核能和綠能的發電佔比有顯著的負相關。擁核國家也有類似的核綠互斥情況,但核綠的負相關性並沒有達到顯著性,研究團隊推測這和樣本數較少有關。
如果解讀Sovacool 等人的研究成果?
進行回歸分析時很重要的概念是:有相關性不代表有因果關係,但沒有相關性必然代表沒有因果關係(或者因果關係不夠顯著,在現實中無足輕重而可被忽略)。因此,這份研究雖然證實了核能發電佔比和碳排沒有相關性和因果關係,對於綠能佔比為何和碳排能有相關性、以及核綠為何互斥,仍需前述分析結果以外的論證方能說明。
研究團隊指出,1990年代以來,核能成本和建置時程不斷增加,而再生能源發展的主力:風能和光能,成本和建置時程則不斷優化。同時,持續至今的世界級核災(三浬島、車諾比、福島)對核能產業的規範和設計造成更多嚴格要求,這是綠能發展上沒有遇到的阻力。最後,一般來說對於綠能的社會接受度仍遠高於核能。
嚴格來說,前述論點皆屬於假說在論文中被提出,「核能無助於減碳」、「綠能可能有助於減碳」與「核綠可能互斥」等分析結果的成立機制,仍待驗證。
不過這次研究結果,仍可以和之前我們討論核能生命週期碳排的文章中提到的「機會成本碳排」和「政策情境碳排」等概念做前後呼應:機會成本碳排指的是將有限資源選擇投入一項能源計劃後,和投入其他較迅速建置的低碳能源選項相比,能源系統會淨增加的碳排放量;政策情境碳排則進一步延伸機會成本碳排的概念,考慮大尺度政策路徑對社會整體長期的碳排淨效應。Sovacool 等人本次的研究,強化了之前我們提出的論點(即考慮「機會成本碳排」和「政策情境碳排」後,核能並不適合在能源轉型中和綠能搭配),也是接下來核綠相關的能源政策討論中,擁核者不可迴避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