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筆者寫了一篇〈台灣的風能和光能在夏天有多給力?〉,說明目前太陽能跟風能在用電尖峰的夏季所具有的容量價值,以及未來它們對於台灣電力系統的巨觀影響將會如何。
日前東華大學戴興盛教授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灣的公共輿論對於深度低碳的想像不足,故進行相關路徑討論時,缺乏系統性思考。筆者深感贊同;事實上,本學期期中筆者便曾經以社課講師的身份,在東吳逆思社課上,討論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以系統性、全尺度的思考方式,綜觀深度低碳的課題。
隨著各國和地方政府陸續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和過度目標,相關的轉型路徑在近期也成為顯學;底下我們介紹德國的一份相關報告,讓大家簡單瞭解這樣的轉型會需要哪些政策、而轉型的路徑大致上又是如何。
新聞上出現的綠電交易,多屬大型電廠和用電大戶之間的一對一轉供合約。這是否表示小用戶和小型綠能電廠較不適合進行綠能交易?或者,小用戶對小電廠的多對多轉供,是否才是綠能售電業接下來應該著力更多的商業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