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支持者的葬禮可以怎麼設計?

能源萬象

關鍵字

能源、葬禮、環保

※封面圖片源自網路

能源轉型支持者的葬禮可以怎麼設計?


文/Tony Yen (媽盟特約撰述)​

最近我阿公離開人世,因此一週內往返台北彰化數次,參與各種繁瑣儀式;尤其身為長孫,一些傳統習俗又對我有特別要求,算是見證台灣傳統文化的細緻複雜。

就我的理解,我阿公是個節儉持家、不隨意揮霍金錢的人,他應該是不會希望生後有那麼多隆重的儀式,或者住進要價幾十萬的靈骨塔位的;不過畢竟他臨終之際已經沒有言說的能力,我們也不知道他老人家真正的心意是甚麼。這也讓我想到,我最好在生前、頭腦清醒的時候把自己對於生後之事處理上的大原則給寫下來,這樣大家都知道我的本願是甚麼,喪禮處理起來也會比較方便。



紀念活動:簡單零廢零空污  在世者相聚敘舊才是重點

關於死後的紀念活動,我認為以簡單、只辦一次、方便多數人參加的時間地點為大原則。千萬不要燒任何東西,害親朋好友、後代子孫多吸幾口廢氣;會場要準備飲食茶點亦可,但不要使用一次性餐具和杯具、以蔬食餐點為佳。

死後的紀念活動主要是讓生前認識的親朋好友和後代子孫相聚敘舊,所以甚麼宗教儀式就不必辦,下跪、嗑頭之類的動作不要出現,法師、牧師、師父、神父甚麼的也不必請(不過如果有需要是可以找團體諮商師幫大家做適當的專業協助)。除了上開原則之外,要用追思會、能源轉型研討會、甚至是唱卡、派對的形式辦活動,我都沒意見,在世者有盡興且健康地釋放情緒即可。



骨灰處置:應該推廣「綠能葬」文化,讓骨灰撒在太陽能板或離岸風機底下

我遺體的處置和前述的紀念活動可以分開舉行,死後盡早火化,待行政程序備齊,就以「綠能葬」的形式,將骨灰植存或海拋於綠能電廠中。

不過「綠能葬」這個觀念現在顯然還不存在於台灣當中,所以底下是我針對能源轉型過程中,如何讓殯葬文化也配合轉型的一些淺見:

幾年前,有發生過政府計畫墓地附近規劃太陽能電廠,而引起能源轉型唱衰者見縫插針造謠攻擊的情況。不過只要未來有夠多的能源轉型支持者大聲說出「我死後骨灰就是要放在太陽能板或風機底下」,並由公部門帶頭讓「綠能葬」變成潮流,需求一增加,說不定未來殯葬業者還會主動在民營墓地上規劃太陽能板呢!

那麼,要如何在不過度更動現行殯葬管理條例的情況下,推動「綠能葬」的概念呢?目前我想到的是根據殯葬管理條例第19條,劃設一片公有綠能電廠用地為骨灰拋撒/植存區;有興趣綠能葬的人在死後骨灰就像一般樹葬一樣,撒在電廠土地上,而處理骨灰所支應的相關花費則用做綠能電廠維運、更換設備、擴建機組等用途,以符合對加成性原則(注)有嚴格要求的客戶。離岸風機的部分則跟一般海葬無異,只是骨灰海拋區域規劃在風機附近而已。未來如果相關需求提高,民間業者亦跟進這種觀念,政府可再視市場情況修法,允許綠能發電業者、綠能售電業者和殯葬業者合作,推出諸如「綠能葬後,後代子孫買該電廠綠電可享有20年電價優惠、並免費做能源管理服務」之類的方案。


(注:加成性原則意即任何綠能相關政策或資本投入都必須對綠能裝置容量的成長有淨效益。)

另外,骨灰其實是非常適合做為肥料的,所以未來在推動農光共存型的太陽能電廠時,結合綠能葬也會時極佳的選擇;自己的遺骨能成為茲養未來世代的糧食,這可說是循環經濟的極致,更可以舒緩綠能、農業、殯葬三種土地利用的競爭問題,是當前全球環境危機下值得推廣的觀念。

當然,如果在我身故的時候,綠能葬還存有適法性疑慮,樹葬、花葬等傳統環保葬也是我可以接受的。

總之,希望我死後親朋好友和後代子孫能盡可能按照本文簡單提出的大原則,處理我的後事。而能源轉型的支持者除了生前購買綠電之外,也可以想想怎麼建立一個有利於轉型的殯葬文化,以期死後也能貢獻於能源轉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