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房連結全世界—日本味之素的永續作為(上)

氣候變遷

※封面圖片:許多味之素的產品包裝上,標示著所謂的「味之ECO」。

從廚房連結全世界—日本味之素的永續作為(上)


文/宋瑞文(媽盟特約撰述)

常說最好的教育場所就在家裡,廚房裡的瓶瓶罐罐也不例外。日本著名調味料大廠「味之素」,光是包裝就能拿來跟小朋友做環境教育,更別說背後的環保大計。

在味之素的商品包裝上,有個方便消費者一眼就能看出有沒有環保作為的綠色標誌「味之ECO」(封面圖片)。這個標誌的用意,在於消費者可以從家庭開始擴大環保作為。

味之素集團對於廚房會使用到的商品,有著Reduce、Reuse、Recycle三種友善環境的做法。對於容器包裝,追求輕、薄、短、小,或者透過材質的變更,來達到環境友善。即便一個一個個別的商品,減量的程度只有一點點,但從全體的銷售總量看,便有宏大的環保效益。

因此味之素集團從2010年秋天開始,回應消費者的希望:「想要購買盡可能地做到環保的商品」,設計了包括補充包、再生紙、減量包裝、森林資源保護、不附托盤等多種含意的「味之ECO」環保標誌,讓消費者知道所購買的商品,背後有怎樣的環保考量。

除了調味料,廚房裡、餐桌上,還有太多可以進行環境教育的地方。味之素設計了整套的「食育」內容,像是菜梗怎麼切才不會浪費可以吃的部分,剩餘食材如何再次利用到別的菜餚等等;或者學習曬梅乾、製作味噌等日本傳統的食材做法,從料理中認識日本文化。

飲食不只可以看到日本,還能看到世界。我們每天的餐桌上,有不只來自國內的食材,還有從世界各地運送過來的食材。民眾在店裡購買,在家裡保管、料理,然後吃掉。料理跟善後的收拾整理,需要使用能源與水,剩餘的垃圾從哪邊來,又會到哪裡去,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食育」的一部分。

以「味之素 烹大師鰹魚風味調味料」為例,從消費者買回家裡上溯,經過超市來到製造它的味之素川崎工廠,這裡匯合了來自淨水廠的工業用水、製造紙箱用的木漿、來自甘蔗田用甘蔗製造的味精、來自大海的鰹魚粉。

鰹魚作為商品的重要原料,需要觀察來瞭解生態狀況。味之素和日本國際水產資源研究所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放流1萬尾做了標誌的鰹魚,瞭解牠們從黑潮沿線等地洄游的情形。而除了從台灣北上的黑潮之外,推測鰹魚從亞熱帶地區還有四條經過日本的洄游路徑。

做為珍貴的原料,鰹魚除了用來做調味料的魚肉之外,富含鈣質的魚骨與可做為魚醬的魚頭與內臟,都會善加利用。工廠排出的其他廢材,可作為飼料或肥料,或送到回收工廠,再利用比率達99%。

從世界的觀點,回頭看日本國內。跟味之素學習食育的孩子們,能夠圖文並茂地介紹,諸如糧食自給率等深刻的食材議題。

「日本因為經濟好而有能力進口糧食,但太過依賴,在先進國家裡糧食自給率排名13,相對於第一名澳洲的173%或德國的80%,日本只有39%。」(糧食自給率)

「田地能夠守護生態,最好能夠透過在地居民的協助,讓肥料出自在地。水產資源不能過渡捕撈,應該思考永續經營漁業的方法,」(思考農業漁業的未來)其他孩子們思考的問題,還有人口問題與糧食、從非洲的農田看日本等。

從廚房的一罐味素,到在地資源循環,再到世界的視野。味之素在對消費者的「食育」裡,讓廚房餐桌成為教室,自家產品成為教材,從日常生活擴大到氣候變遷。

本文在介紹味之素的「食育」之後,下篇將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介紹味之素以整個集團的力量,為節能減碳的努力,並帶大家思考一個既環保又經濟的問題:氣候變遷會讓公司損失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