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前奏曲》川普的行政命令對美國、對全球與台灣氣候變遷策略的影響

氣候變遷

※封面圖片來源:wiki,By User:John, CC BY-SA 3.0

 

革命前奏曲》川普的行政命令對美國、
對全球與台灣氣候變遷策略的影響


文:徐光蓉教授/媽盟常務理事

2025120日川普二度就職成為美國第47屆總統,就職當天就簽署了26項行政命令,撤銷拜登總統任內的百餘項行政命令,在能源與氣候變遷議題上,鼓勵化石能源開採與退出國際氣候公約,包括:解除拜登時期對阿拉斯加原油開採的限制;以提供消費者充分選擇權為由,取消限制化石能源發展與開採法規的〈解放美國能源〉;以及退出「巴黎協議」。又以最後兩項行政命令最具爭議。


川普再度退出「巴黎協議」,並推翻所有承諾

這幾項行政命令其實都是川普前次任期內曾經執行或計畫執行,但缺乏成效的政策。2017年初,川普以「倡議能源自主與經濟發展」為由,頒布行政命令廢止歐巴馬總統任內簽署的遏止氣候變遷的相關國內法規,並於同年六月正式退出「巴黎協議」。擔心氣候變遷問題的州政府,隨後共組美國氣候聯盟(US Climate Alliance),目前已有24個州參與,涵蓋六成美國GDP55%人口。與2005年數據相比較,2022年美國氣候聯盟轄區內GDP上升30%,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下降19%,與歐巴馬任內所承諾的2025年減26%目標相距不遠。顯示雖然川普任內對氣候政策有諸多干預,對於美國整體減量影響有限。

2021年拜登就職後立即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協議」。2024年12月,拜登政府遵循「巴黎協議」規範,公布最新版的國家自願減量承諾(NDC):以2005年為基準,於2035年前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61-66%

川普退出「巴黎協議」並推翻所有與氣候變遷相關承諾,包括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下的所有協議,撤銷所有過去承諾的財務援助,停止資金給付等。川普再度當選後,美國氣候聯盟與其他兩大地方政府聯盟 – 氣候社區與氣候市長聯盟發表共同聲明,將持續致力於轄區內達成拜登政府所提的國家減量承諾目標。


為提供消費者充分選擇權,解放美國能源?

因為再生能源發展已臻成熟,尤其是風力與太陽光電,技術突破,價格快速下跌,在多數場域,再生能源比傳統化石燃料發電便宜。這些改變不是因為政府介入,而是市場機制造成;德州由反對政府干預的共和黨主政,卻是美國再生能源占比最高的州,就是很好的例證。據學者分析:即便缺乏聯邦政府協助,在有力的地方政府、學界、企業以及社區聯手下,2035年美國仍可能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54-62%的目標!川普退出「巴黎協議」直接影響原本接受氣候財務援助的開發中國家,在氣候變遷因應、適應與損害與破壞等。

在川普〈解放美國能源〉行政命令中,提到廢止「電動車指令(E
V Mandate)」。其實,拜登政府沒有規定消費者必須購買電動車,而是透過提供生產者優惠與補貼消費者提高電動車佔有率;電動車的優惠與補貼是依據2022年通過的《削減通貨膨脹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簡稱IRA)》給付。此外,還宣布中止拜登的「綠色新政」:立即停止支付所有與IRA2021年跨黨派通過的《基礎建設投資與工作法(IIJA)》中計畫經費,特別指出70多億美元的電動車公共充電設施計畫為浪費的案例。不過IRAIIJA不僅只獎勵電動車周邊設施,還包含高速公路,捷運,機場,油氣管線安全設施與核電廠營運獎勵與延役補貼等,如果完全中止計畫給付,受影響的就不僅限於電動車相關產業。更何況,IRA與IIJA都是國會正式通過的法案,修改必須經過國會審理。以行政命令中止支付已簽訂合約的款項,不僅嚴重影響工作機會與投資意願,勢必引發法律糾紛

〈解放美國能源〉行政命令的另一個目標是要終止加州的「特權」- 可自行設置比聯邦更嚴謹的空氣品質標準;加州是全美車輛最多的州(占全美國車輛一成以上),特殊的地理因素讓空氣污染容易累積惡化;1967年生效的聯邦清潔空氣法(Clean Air Act)特別容許加州設置比聯邦更嚴格的空氣品質規範,包括汽車排放標準;其他的州可以選擇採用聯邦規範或與加州相同的規範。2019年,川普團隊撤銷加州所制定的嚴格汽車排放標準,被加州政府告到法院,但法院遲遲未做出結論;直到拜登就任總統後,美國環境部恢復加州的「特權」。接著由共和黨主政的17個州的州政府聯合提告,認為加州的特權違背憲法各州平等的原則。川普的行政命令再度取消加州設置車輛排放標準的權力,但加州政府表示將會再循法律途徑爭取,不確定能否在川普這屆任期內獲得定論。


不只是擋箭牌!川普脅迫他國購買更多能源恐讓氣候變遷問題更加惡化

過去一年許多國家舉行大選,不少國家政黨輪替原有的政治結構被翻轉,美國就是其中之一。大自然的改變也令人驚嚇:2024年是有溫度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首度全年氣溫都比工業革命前高出攝氏1.5度!雖然,太平洋已出現反聖嬰現象,理論上應該會讓全球氣溫下降,但20251月卻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月,令氣候學者深感意外。看來,「巴黎協議」期望增溫能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的目標似乎已遙不可及。川普大肆開發化石能源的政策,將讓控制氣候變遷更加困難。

依據「巴黎協議」,締約國每五年必須提出新的自主減量承諾(NDC),第三輪版本必須明訂2035年前的減量目標與如何達成的做法,截止日是2025210日。但期限已過,195個締約國只有13國遞交新NDC,其中僅5國是已開發國家:紐西蘭,新加坡,瑞士,英國與美國!一向在氣候變遷政策領先全球的歐盟這次並沒有繳交,核心成員德、法國兩國政府還面臨執政危機已無暇顧及,歐盟的新減碳目標可能等到今年夏天才會產生。

川普的政策也成為許多產油國與無意減碳國家不減產、不減碳的擋箭牌。排放量第十名的印尼政府氣候與能源代表就表示:如果美國都不做,我們為何需要做,公平嗎? 南非原本已拍板定案的燃煤電廠除役計畫很可能死灰復燃,被延後;阿根廷政府不僅於2024年底亞塞拜然舉辦的COP29會議中途撤回代表團,總統還表示將追隨川普正式退出「巴黎協議」;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與英國石油公司(BP)都表示將大幅縮減再生能源投資,擴大原油天然氣生產。

川普擴大油、氣探勘與開採,目的是「將美國能源出口至全球各地」。可能的買主已經排隊等候,排放大國如:印度、南韓與日本都表達購買意願。如果便宜的美國油、氣充斥國際能源市場,或川普政府脅迫他國購買更多美國能源,將嚴重減緩全球的能源轉型,氣候變遷問題益發惡化。樂觀者認為,仍有不少工業國家認真遵循國際氣候公約,減少化石燃料使用著眼於擺脫對進口能源依賴與提升國家能源安全。川普退出國際氣候公約,會引發部分能源轉型倒退,但整體發展趨勢依舊持續向前。


不論川普態度,台灣應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才能強化國家安全

川普的一連串動作會不會影響台灣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台灣雖然不是UNFCCC締約國,但歷年都依照國際公約規範,在限期前提出減量目標與執行方案;雖然有目標與執行方案,但一直缺乏行動,因為過往的執政者都相信唯有用更多能源才能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排放量持續上升,因應氣候變遷的目標一再向後延,變得更寬鬆。農曆春節前,賴總統召開第三次氣候變遷對策委員,宣布新的國家自願減量承諾(NDC):2032年減少排放32%,以及2035年降低排放38%。最新的自願減量承諾目標確實比過去兩次提出的目標高,但這些目標是否和過去的目標一樣,無法達成一延再延?

川普執政可能暫時減輕台灣在國際氣候變遷議題的壓力,但在詭譎多變的全球政局下,應該以降低對進口能源依賴與提升國家能源安全為能源政策的核心,強化國家安全。我們應該儘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再生能源發展,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等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氣候變遷問題越來越嚴重,變化已快到氣候學者都無法解釋,沒有時間繼續蹉跎了!


※此篇文章同步投稿於:
信傳媒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52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