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 綠能26 項結果

生產效率稱霸陸上植物 — 日本藻類生技企業「千歲集團」的夢想(上)

在健康食品裡廣為人知的綠藻,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利器。有日本綠藻公司在近年興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藻類生產基地,並跨領域地結合了60多家知名企業,一起為地球與人類社會探索綠藻與未來的可能性。

發展新核能〝不是〞合理的氣候政策

近日,科學期刊Joule上出現一篇評論〈為何投資新核能對氣候有害〉(Why investing in new nuclear plants is bad for the climate),討論此時此刻發展新核能的合理性。評論的結論十分明確:新核能對解決氣候危機而言是代價過高且危險的失焦討論。

感謝有綠能!太陽能和風能讓電力系統更可靠 ~ 夏季高溫下,再生能源正在支援各地電網

2023年7月3日至9日一週內,台灣風光水發電佔比超過10%,單太陽能發電量便超越核能。

我家房價不能跌!— 日本政府用漫畫宣傳節能對房產價值有多重要(上)

日本國土交通省在今年用上漫畫宣傳住宅節能,生怕國民買錯房子,過不了幾年便因為節能程度過時而房價下跌!

公共水利設施設置漂浮式太陽能的效益

台南七股的大潮溝光電案,近日爆出政治危機。我認為相較於傳統電廠而言,綠能政策的性質就是同時會出現複雜多樣的個案,過度執著於單一案場,沒有太大的必要性...

順便把碳排埋進地底 日本企業研發新地熱發電技術

有句俗話說「坐在黃金上的乞丐」,這或許可以用來形容日本:地熱資源豐富但開發規模比例極低。日本自定下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後,屬於再生能源的地熱發電,需要加緊腳步。近年還有日本企業技高一籌,打算研發往地下注入碳排的新地熱發電技術。

COP26以降,氣候變遷假資訊的流變與散佈者

隨著氣候變遷相關研究和倡議深入社會,當前公然否定氣候變遷的存在已經是很罕見的懷疑論論調。然而這並不代表氣候變遷懷疑論已經消失,相關的假資訊只是以更間接的形式持續在公共討論中發酵,致使辨認和梳理更加複雜耗時。

高綠能佔比下,需求決定價格的新電力市場常態?

加州電網在近日達成再生能源瞬間占比突破100%的成果(雖然因為傳統電廠不夠彈性和以及提供負備轉容量,造成太陽能削減電力輸出的當下,核能和燃氣仍在運轉),近日登上媒體頭條。

綠能主導下,近期的「核能復興」還能成功嗎?

最近,我們看到許多似乎指向「核能復興」的國際新聞,包括各種新核能反應爐的興建計畫和新式設計的引入。我們看到很多擁核者一直想強調,這次真的不一樣了,這次的核能復興是真的,核能要起飛了。

德國越廢核,反而出口越多綠電給法國?!

去年年底,德國關閉3部運轉中的核能反應爐,非核政策進入最後倒數階段。一下子關閉當時餘下一半的核能機組,一般直覺的想法,德國電力出口應該會減少、甚至因為批售電價提高,開始改從鄰國進口電力吧?然而這恰恰與事實相反。

IPCC最新報告中最關鍵的三張圖

最近IPCC公布的工作小組三報告十分長,不過如果要我找出最關鍵的訊息,我會選擇底下這三張圖。

2050年台灣能源的季節性變動會長甚麼樣子?

季節性儲能是長遠能源轉型中,常常被提及的技術。它的成因為何,台灣又會有多少需求?面對能源供需的季節性變動,除了季節性儲能,台灣有其他選擇嗎?

2021年台灣電力系統轉型里程碑回顧

在公投落幕的兩週後,2021年來到尾聲,台灣也迎來了能源轉型進程中最關鑑的一年。在2022年開始的同時,讓我們回顧2021年台灣電力系統轉型的重要的里程碑。

有核四,保國安?《86-不存在的戰區》中AI「軍團」採用的分散式綠能調度思維,才是提升能源系統災防韌性的不二法門!

近日核四重建公投的民調陷入危機,公投提案方為了增加支持率,不惜在公投發表會上連連語出驚人,除了問候對方身家、出言恐嚇之外,甚至有「紅統派巴不得廢核四」等與事實毫不符合的荒謬言論。其立論仍是擁核派常常援引的說法:因為核能電廠的燃料棒一用就能使用一年半載,因此戰時核能才能發揮功效。

我們應該改變綠能對國土利用影響的認知與敘事

根據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中心(Fraunhofer ISE)的最新報告,太陽能和風能目前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已經接近既有燃煤和燃氣機組的運轉成本;到了2030年,由於碳價格的上升以及綠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太陽能和風能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將比燃煤運轉成本更便宜、到了2040年也會比燃氣的運轉成本便宜。

煙花颱風對台灣綠能的貢獻,以及核能無預警跳機的不可預測性

煙花颱風接近台灣的路徑,雖然帶來強風和水力,但因為南臺灣受到外圍環流的影響較小,太陽能仍有效發電,造就了非常理想的再生能源發電情境。

綠能和儲能分別對近期之限電事件能有何貢獻

關於近期的限電事件中,網路上部分論者想傳遞的一個迷思便是事件起因係由再生能源過多所致。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更多的再生能源,能確保台灣電力系統供電可靠度的提升;而適量的儲能則可以避免系統快速頻率反應不足造成的立即性連帶損失。

再論核能與綠能的神話 – 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重讀〈核能神話〉

在福島核災起始屆滿10年、台灣持續朝向以發展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轉型的路上,這篇〈核能神話〉涉及大量神話隱喻和符碼象徵的文章,或許值得我們再次審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