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因應歐盟即將實施的邊境碳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制度,由證交所與國發基金共同出資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於8月7日正式成立,初期將以「代購」環保署認證的國外碳權及「碳盤查」為工作重點,待《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立法後,最快於明年進行自願性碳權交易。
氣候變遷帶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同一年面對長旱災或是極端暴雨將變成日常
河溪作為臺灣水資源的來源之一,承載的生態、文化、產業、生活等功能,一起從河溪尋找氣候變遷調適的答案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於7/28聯合包括寒舍、艾麗、三商巧福、爭鮮、欣食旅、好丘、蛋白盒子、少點鹽、呷米、三角冰及離島餐飲代表舉辦記者會,宣布2023年「自備餐盒」氣候行動正式起跑,從8/1-9/30,全台與離島共六百多家餐飲店將對外帶自備餐盒的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優惠方案,鼓勵消費者隨手減廢減碳。
文組學生投身環境運動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我怎麼從open data 來觀測全球化石燃料退場❓
從國內環境組織走向國際組織,我怎麼看全球氣候變遷跟台灣的關係❓
你知道年底各國的總統或國家代表會召開氣候峰會(COP28)嗎?你聽過京都議定書嗎?知道巴黎協定有哪些內容嗎?可否曾好奇國際氣候條約是如何討論產生的?
6/28開始,青年@講座開跑!這系列課程我們邀請到國內外關心永續議題的青年講師,來跟大家分享,台灣青年@各種永續場域:從氣候變遷到台灣水環境調適,從國際倡議到國內地方創生,從國際會議談判到綠色金融!!
蔡總統於兩年多前的地球日宣示台灣將於2050年進入「淨零排放」,並將此目標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此項宣示與國際趨勢看似吻合。然而從實際資料看來,台灣並沒有認真改變,「淨零」只是為博得好名的「漂綠」行為。
《地球燒緩慢》是媽媽氣候行動聯盟於podcast頻道推出的節目。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在2022年正式改名為#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希望更貼近大家的生活如氣候變遷、能源政策,特別是氣候行動!
位於日本富山縣的廢棄物處理公司「富山環境整備」,為促進廢棄物利用,附有使用資訊科技管理的次世代農業事業「AGRI PRODUCT」,生產高品質的「水果番茄」與草莓,與20種左右的花卉。
2023年2月24日,是俄烏戰爭爆發屆滿一年。一年前,俄羅斯軍隊越過邊界,佔領了烏東地區,進而升級為全面戰爭,造成數千人死亡和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至今戰事仍尚未平息,世界面對相比一年前更嚴重的核威脅、人道危機和環境危機等問題。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時隔一年再度舉辦記者會,邀請當初參與連署的團體現身聲援烏克蘭,抗議俄羅斯的侵略與核威脅,讓全球承受戰爭與核災的巨大風險。
2021年地球日蔡總統宣示台灣將於2050年進入「淨零排放」,環保署接著將馬政府時代的《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增添「2050淨零碳排」目標並略作修飾,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國發會也在2022年下半年密集舉辦50場以上的社會溝通,於2022年底推出「臺灣2050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從2018年開始,每周製作一集「媽盟直播室」專訪短片,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來和大家探討有關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環境、空污、節能、減碳、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安全、核廢處理等等攸關大家安全、健康與福祉的關鍵議題。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7次締約國大會(COP 27)正在埃及緊鑼密鼓地進行中,民間團體看守德國也在此時(11月14日)公布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CPI index)評比結果,台灣仍落在表現最差的一組,第57名。
「2050年時,如果地球溫度上升4度,造成農牧漁業減產,將帶給公司20億日圓的損失。燃料成本將因此增加,造成10億日圓的損失。」(日本味之素集團2022永續報告書)
常說最好的教育場所就在家裡,廚房裡的瓶瓶罐罐也不例外。日本著名調味料大廠「味之素」,光是包裝就能拿來跟小朋友做環境教育,更別說背後的環保大計。
高達六成三的民眾不知道台灣有淨零目標!
四成八的民眾認為政府因應氣候變遷的表現不佳!
隨著氣候變遷相關研究和倡議深入社會,當前公然否定氣候變遷的存在已經是很罕見的懷疑論論調。然而這並不代表氣候變遷懷疑論已經消失,相關的假資訊只是以更間接的形式持續在公共討論中發酵,致使辨認和梳理更加複雜耗時。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從2018年開始,每週製作一集「媽盟直播室」專訪短片,邀請國內外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來和大家探討有關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環境、空污、節能、減碳、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安全、核廢處理等等攸關大家安全、健康與福祉的關鍵議題。